你有没有发现,曾经英姿飒爽的父母,伟岸的身影正在日渐佝偻。 你有没有察觉,曾经意气风发的父母,在你面前正变得小心翼翼。 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做好准备,父母,就老了...... 比起年老,他们其实更害怕生病。 比起死亡,他们更怕给子女添麻烦。 1 ▍“拖累你,还不如自我了结” 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,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,两三天过去,父亲仍没死。 儿子问父亲“你到底死不死?我就请了7天假,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。” 老人随即自杀。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,回城继续打工。 这个不是杜撰的网络段子,几年前媒体曾有报道:在湖北京山县农村,有“自杀屋”、“自杀洞”。 相当一部分老人因为患病,不愿拖累子女,选择老屋或荒坡、树林、河沟,安静地“自我了结”。 当地人对此习经为常,有村民说,只要满足年龄在70岁以上、生活不能自理、经济条件差、子女生活比较困难、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这样几个条件,老人自杀就是“明智的选择”。
距湖北武汉不到100公里的村庄里 ,69岁的老人林木文沐浴之后,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。 然后坐在堂屋中间,一边在火盆里为自己烧纸钱,一边喝下半瓶农药。纸钱烧了一半,老人躺在地上不省人事。 “他很久以前就开始计划自杀了。”《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》项目主持人的刘燕舞后来听说。 村民猜测老人自杀的原因是与儿媳妇失和。 “他怕将来死了,孩子连纸钱都不给买。”一名村民对刘燕舞说,“这样死,还‘体面’些。” 林木文的死,并没有在老人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激起多少波澜。 甚至,老人曾当过村支部书记的儿子,也没有像刘燕舞以为的那样责怪妻子,而是“很坦然”:“人总是要与活人过的,难道还与死人过日子不成?” 有老人说:“比起亲儿子,药儿子(喝农药)、绳儿子(上吊)、水儿子(投水)更可靠。” 自杀的老人一面因得不到子女回报而悲伤,一面又体谅子女沉重的负担。 老人自杀后村庄的平静,和人们讲述自杀老人时的谈笑风生,让这一桩桩自杀根本来不及弥漫悲伤就已被淡忘。 孝,依然被视为美德,但不孝,也可以被认可。 如果说,这是农村老人的悲剧,那城市的老人,就能够避免“空巢”么?
|